时间: 2025-08-09 19:27:07 | 作者: 云开官网手机网页版
这个儿童节,注定会因为最近的几场儿童相关的悲剧而被蒙上一种阴影。其中,最为大众所议论的,是九岁围棋神童朱宏鑫不幸坠落事件。
这一事件利用互联网发酵之后,绝大多数的网友都认为,孩子的死因和其父亲不当的教养有关,包括无底线鸡娃,以及对孩子施暴等行为。
然而,近期有不少媒体对其父做了采访,号称是“反转”因为这位父亲提出了诸多“证据”,以证明他很爱孩子,并没有怎么打孩子,试图撇清自己在儿子坠亡事件的因果联系。
然而,孩子已经走了,他已无办法为自己说话了。我们这些活着的人得站出来,有所表示,所以今天我想站在他的立场,代他说几句话。
首先,这位父亲在各种采访中极力要证明,自己不存在家暴,也没有因打孩子对孩子造成了伤害。甚至,还解释了自己的两段失败婚姻里,家暴扮演了怎样微不足道的角色。
这些事,都是关起房门的隐秘,我们无从知晓细节,所以我无意在这里纠结对错。
但是,有一点我想提示警醒我们注意,就是我们很多人都会认为家暴是针对肢体,会留下一些伤痕,然而,这是对家暴的大大误解。
家暴除了肢体形式,更多体现在精神上,包括辱骂,特别是情感忽视,也就是冷落你、不睬你。
而这位父亲在采访中,以及自己提供的证据里,无意中流露出他有很多这种形式的家暴行为,甚至在孩子去世的当天,他还在朋友圈专门发文说孩子下棋表现不理想等语。
我不知道孩子是不是能看到这些,但是父亲自己都在公开的朋友圈发这么多东西,无异于无所谓孩子的“脸面”,关起门来,又会如何把自己的情绪宣泄给孩子,我们可想而知。
事实上,父亲如果只是打孩子,可能还不是最让人崩溃的,恰恰是这种长期的精神上的虐待,更容易击溃一个人的内心世界,让一个人无法承受。
从父亲的角度,或许觉得,我也没有打几次小孩,打的“幅度”也“很轻”,不至于要跳楼。但是,站在孩子的立场,长期这种精神高度紧张的环境中,特别父亲这天因为自己表现不好,还专门表达了对自己的失望,他会怎么样看待自己呢?
其实,不单单是小孩,在成年人的世界里,这种精神虐待,比打一个人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大。因为,打一个人,虽然行为不当,但其实是有肢体链接的,是一种互动,然而精神虐待,特别是情感忽视,会让人感受到强烈的被排挤、边缘化,是要与对方“断链”的表现,这会造成巨大的恐惧和羞辱感。
其次,这位父亲提到自己有多么的爱孩子,为孩子付出了多少,是多么全身心投入到孩子的教养过程,包括大量的金钱和时间投入等。
值得一提的是,他主动公开自己的朋友圈,里面基本上没有自己生活的烙印,全部是孩子成长的轨迹,试图证明他有多么的爱孩子。
这些证据,咱们不可以予以否认。但是,当你试图站在孩子的立场,去感受一下父亲提供的所谓的爱,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?
没错,父亲看起来全身心投掷在孩子的身上,一切都围绕着孩子。但,我们还需要看到,同时因为孩子的表现不如他的意,会有谩骂羞辱。
对于一个孩子来说,这是一个双重的束缚,是矛盾的,他同步会接收到两个信息:他很难理解父亲的做法到底是对自己的爱,还是对自己的不爱。
这种情况其实很常见。经典家暴题材电视剧《不要跟陌生人说话》中的安嘉和,对于妻子就是这样一种“爱”:
他会对你很好,投入很多给你,但同时,他不允许你有一点点的忤逆,有一点点的不同意见,否则他就会各种方式报复,因为他觉得自身的付出没有正真获得回报。
随着孩子越长越大,荣誉越获越多,父亲的付出会慢慢的多,同时对自己的要求也会水涨船高,而这势必意味着更大可能的“没有回报”。
可悲的是,这位父亲所呈现的养育方式,其实已经是一个社会的生态,我称之为“内卷式养育”。
“内卷”是这些年的热词,意思是说,没有良性竞争的情况下,大家不是在相互努力,朝向一个更美好的状态进发,而是比谁更加辛苦,比谁花了更多时间,来寻求某种苟活的状态。
比如,很多企业比加班时长,比谁晚走,把这当做竞争的重点,而不去考量,是不是需要加班,或者说是不是努力方向本身错了。
这位父亲养育孩子的方式也是如此“内卷”,孩子自然是有才华的,但是在很大程度上,是靠他在后面,像一个奴隶主一样不断抽鞭子,然后靠不断牺牲孩子幸福童年时光堆出来的“成绩”。
人活着总得寻找一些理由,才能让自己熬过一些困难。一个人总要有些盼头,才能挨过人生的种种苦难,并成为支撑下去的力量。假设都没有盼头了,活着的意义就为了让另一个人卷自己,那干嘛还活着呢?
无望,可能始于父亲自己。他自己对人生感到无望,所以不再谈论自己的生活,进而把所谓的人生“盼头”一股脑放在孩子身上,希望能够通过孩子,让自己的人生有点“盼头”。
最终的结果是,孩子也承受不起这种无望的人生,选择了结束这场“人间游戏”。
你要拒绝玩这场游戏,不要管别人怎么看你,更关键的是去锚定你自己的人生,应该朝向什么方向前行。
最近集中发生了好几件儿童悲剧事件,有父亲打孩子,最后把孩子打死的,也有其他儿童自杀事件。
但是,只有这件事情获得了持续的关注。一方面是由于信息曝光度更高,另外一个原因是孩子被冠誉“神童”。
这种隐含的意味背后,有很强的功绩主义烙印。这可能也是这位父亲之所以拼了命“鸡娃”的原因:
这种功绩主义盛行,会让人无法停止脚步去思考,自己作为一个人的价值,只会为了一些“荣誉”“成绩”不断攀爬,从而忽略内在价值。
这是一个家庭的悲剧,但这样的故事,可能在很多的地方都发生着。仅仅以围棋世界为例。
前两年有一部爆火的电视剧《棋魂》,翻拍自日本动漫,根据中国本土情况做了一定改编。除去一些励志细节,有两个细节值得大家关注:
主人公有一个一起下棋的同学,从小学围棋,后来因为一直是第二名,就放弃了围棋,改下象棋,因为他一直是第二名的身份,所以被爸爸一直抨击,从而有了心结。
而这位第一名,也不好过,因为父亲是棋王,所以要求孩子无时无刻都要下棋,去思考围棋的世界,一点放松的时间都不能有。
这两个人当然没选坠落,但我不是想说他们的精神多么强大,而是这种功绩主义的养育方式过于普遍,以至于我们很容易忽视这样的做法对孩子一生带来的负面影响。
有些孩子死了,有些孩子是心死了,而更多的孩子,其实背负着内心的伤痛,变成的大人。
希望围棋神童的陨落,能够引起更多的家庭以重视。当然,更主要的是,不论你是现在多大岁数的孩子,你有机会看到这篇文章的话,都请你记住:
你活着不是为了别人而活着的。无论他们怎么样对待你,都无可否认你生而为人活着的价值。
简介:听过许多人的故事,也有了自己的故事。座右铭:惜时惜人。咨询小时数:4500小时,人际整合取向,研究方向:职场心理、婚恋两性、身心疾病、朋辈心理辅导。近期关注:历史人文、社会心理学、哲学思想史。